小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1       已拍

景:某大宅偏房

時:夜

人:能久親王、森林太郎、川村景明、日軍數名、通譯官

地上放著一批搜索來的鐮刀、菜刀。

川村景明、少佐,等幾名旅團長站在親王面前。

能久親王坐在太師椅上,臉色鐵青,森林太郎收拾著量體溫的器具。

親王:這些人哪裡來的?

川村:賊兵都是從附近村落召募的民兵,非固定隊伍,利用他們熟悉的地形打游擊戰。

少佐攤開湯興的畫像。

川村:此人吳湯興,是賊兵的統領,苗栗地方的秀才。

森林看著眾人談話。

親王看著湯興的畫像。

親王:(命令)賊窟呢?

眾人低頭。

川村:平常多半住居其家,沒有固定場所!少數山區四處移動,巧逢我們小部隊,則招誘而襲殺!

親王:終於出現了,真正的本島人,我們太輕敵了……

親王看著畫像,終於下了決定。

親王:這不是接收!這是戰爭!

親王眼中透著殺氣,森反應。

 

小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醫師楊永萬今年83歲,聲如洪鐘,滿面紅光。執業超過一甲子的他認為,中醫是講求平衡的醫師,「幫大家找到一個中點,過與不及都不好!」

楊永萬家學淵源,祖先在大陸時,就已經執壺行醫,祖父楊樹蘭是日據時代三大名醫之一,專精中醫內科學。楊永萬有兩位醫師兒子,長子楊賢馨現任國泰醫院的肝臟中心主任,次子楊賢鴻是長庚醫院中醫內科部主任,具有中西醫師執照,繼承家傳百年中醫家業。

這天,有病人遠從日本到台北市忠孝東路三段的診所看診,楊永萬一口流利日語,病患聽了頻頻點頭。生長在日據時代的楊永萬從小跟在祖父身邊,從當學徒學習炮製中藥材、抓藥到看病。

光復後,熟稔日語的楊永萬加倍用功,考上中醫特考,當時認為內科對疾病的成因、治療,了解最透徹,堅持要拿到中醫內科執照。

看診六十多年,楊永萬認為中醫就是幫助人們保持平衡的醫師。他解釋,現在很多人說膽固醇不好,其實人體根本不能沒有膽固醇,膽固醇是生命的原動力,膽固醇並非全然不好,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對身體有益;當然,人體也不需要過多的膽固醇,毫無節制的大魚大肉,也不是正確的態度。

楊永萬每天晚上十時上床,清晨五時起床,起床後就打一個小時的太極拳,活絡筋骨,也訓練自己的平衡能力。

楊永萬說,以前他固定每周爬一次台北市信義區的象山,走一躺兩小時,直到有一次,他竟然連續滑倒三次,每一次都是左腳滑下去,臀部著地,一次還好,連續三次,讓他覺得可能腳力有差,不再勉強自己,以免受傷,反而得不償失。

楊永萬不菸、不酒,每天早餐一定要吃,有時喝一杯牛奶加蜂蜜,有時喝豆漿,中餐及晚餐都是半碗飯及大量蔬菜,「我肉類吃得不多」。但楊永萬並非完全不吃肉,基本上他什麼東西都吃,也吃牛排,但飲食以簡單清淡為主。

有時楊永萬自覺手腳冰冷,也會燉麻油雞來吃,這道台灣婦女坐月子補身的傳統料理,很多人認為太油,但他認為,又不是經常吃,不用怕太油。他也說,老一輩過生日常吃豬腳麵線,豬腳裡的膠質對老人家關節有益,「不能太油,但也不能不油」,必須平衡,這也是他的飲食主張。

楊永萬也提醒,要有好的身體,不但別亂吃中藥、也別亂吃補品,有病才看醫師,且要看合格的中醫師,否則身體沒有補好,反而病情更加嚴重。他也主張,不要懶惰,否則骨頭會老,要活就要動,有動才有健康。
 

小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睡前、洗澡時候,水分流失量大,已經養成睡前不吃東西不喝水習慣的人,容易造成血液中水分不足,而引起腦梗塞或心肌梗塞的危險
人在睡眠中仍會消耗一至兩杯左右的水分,從晚餐後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前,如果都不補充水分,第二天早上起床或快天亮的時侯,最容易發生血栓,使血管堵住,引發心臟病及腦部疾病。
國人在習慣上喜歡睡前沐浴,洗個乾乾淨淨的澡再上床,但洗澡的時候最容易流失水份,所以醫生建議,洗澡後最好要馬上補充水分,如果有泡澡習慣的人,則應該在洗澡前先喝一大杯水,以免在浴室停留太久,流失過多的水分,輕者也會發生呼吸困難、休克的現象。
夏天開冷氣睡覺能睡得好一點,不過冷氣有防溼乾燥的作用,更是會流失水分,因此有開冷氣睡覺習慣的人更應該睡前喝水,但是不要喝茶,因為醫生說,茶有利尿作用,反而會排出比喝下去更多的水分,造成反效果,就算不會有咖啡因提神作用的人,也不適合在睡前喝茶。
醫學界發現用口對口的方式喝礦泉水,要是剛好口腔中有少量不足以致病的綠膿桿菌進入瓶內,這個瓶子就會變成agar12小時後,菌數就足以引起喉嚨痛!!! 
因為怕公佈後,礦泉水會滯銷,所以廠商不敢公佈, 但是醫學界教授還是奉勸喝礦泉水時,不要接觸瓶口!!!

小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施以諾

有一位單身女子剛搬了家,她發現隔壁住了一戶窮人家,一個寡婦與兩個小孩子。有天晚上,那一帶忽然停了電, 那位女子只好自己點起了蠟燭;沒一會兒,忽然聽到有人敲門 ,原來是隔壁鄰居的小孩子,只見他緊張地問:「阿姨,請問你家有蠟燭嗎?女子心想:「他們家竟窮到連蠟燭都沒有嗎?千萬別借他們,免得被他們依賴了!於是,對孩子吼了一聲說: 「沒有!」正當她準備關上門時,那窮小孩展開關愛的笑容說:「我就知道你家一定沒有!」 說完,竟從懷裏拿出兩根蠟燭,說:「媽媽和我怕你一個人住又沒有蠟燭,所以我帶兩根來送你。」這刻女子自責、感動得熱淚盈眶,將那小孩子緊緊地擁在懷裏。

小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943年,對陸軍少將徐複觀來說,是他的生命歷程發生轉折和最有意義的一年。說他的生命發生轉折並不是指這一年他受到蔣介石的器重並成為高級幕僚,而是指他成為新儒學大師熊十力的弟子。
徐複觀和熊十力都是鄂東黃岡人,徐複觀的家鄉是浠水,熊十力是黃岡人,他們兩家相距不到20裏。在中國近代文化史上,黃岡是一個群星燦爛、人才輩出的地區。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可以說這個地區曾經影響了海峽兩岸的文化發展甚至歷史進程並不為過。除熊十力外,臺灣自由主義的領港人、哲學家、邏輯學家殷海光、政治史兼經濟學家王亞南、地質學家李四光、原《中央日報》總主筆陶希聖等都是黃岡人;詩人聞一多浠水人;西南聯大哲學系主任湯用彤黃梅人,他的兒子湯一介現是是北大退休教授;文學家黃侃、胡風蘄春人;方志學家王葆心羅田人;邏輯學家汪奠基鄂城人。他們都是某一領域獨領風騷的一代鉅子。在湖北一隅,半個世紀湧現出了如此眾多的全國性乃至世界名人,真乃一種罕見的現象。
這一年徐複觀讀到了熊十力獨創的新儒家哲學體系"新唯識論",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遂萌發了從師之意。正好,熊十力也在重慶梁漱泯先生主持的勉仁書院教書。徐複觀便試著寫了一封信,表示了仰慕之情。不幾天,熊十力便給他回了信。在信裏,熊十力除講了一番為人治學的道理外,還說到後生對前輩要有禮貌,批評徐複觀來信字跡潦草,誠意不足。這封信對徐複觀的啟發與感動,超過了《新唯識論》,他立即去信道歉。經過幾次通信後,熊十力約徐複觀來書院面談。徐複觀第一次去見熊十力是身著陸軍少將軍服,這次會面徐複觀向熊十力請教該讀點什麼書,熊十力向他推薦了王夫之的《讀通鑒論》。然而,徐複觀對熊十力的指點不以為然,說這本書早已讀過了。熊十力面露不悅之色,說你並沒有讀懂,應該再讀。過了一段時間,徐複觀再見熊十力,報告《讀通鑒論》已經讀完。熊十力讓他談談心得,徐複觀就談了許多對王夫之的批評,熊十力還未聽完就開始破口大駡。這一罵,雖然不是中國歷史上老師對學生的最厲害的一罵——因為現在能罵人的老師太多了,但大概是中國歷史上老師對學生最著名的一罵;這一罵不要緊,竟罵出了一位現代新儒家。"你這個東西,怎麼會讀得進書!任何書的內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壞的地方。你為什麼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卻專門去挑壞的;這樣讀書,就是讀了百部千部,你會受到書的什麼益處?讀書是要先看出他的好處,再批評他的壞處,這才像吃東西一樣,經過消化而攝取了營養。譬如《讀通鑒論》,某一段該是多麼有意義,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記得嗎?你懂得嗎?你這樣讀書,真太沒有出息!"這一番痛快淋漓的痛駡,罵得自我感覺良好的陸軍少將呆立當場,狼狽不堪,半天回不過味來,但也使他從此大徹大悟。多年後,徐複觀回憶起這一番痛駡,還滿懷深情的寫到:"這對於我是起死回生的一罵。恐怕對於一切聰明自負、但並沒有走進學問之門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罵!近年來,我每遇見覺得沒有什麼書值得去讀的人,便知道一定是以小聰明耽誤一生的人。
徐先生對這一罵的理解,我想每一個真正的讀書人都有所體會。每當我看到那些大言不慚的沒有讀過幾本書的"讀書人"對某些作品妄加評論的時候,我從心裏替他們感到難過,也知道了今後自己應該怎麼做。但我對徐先生的大度、寬容更表示敬佩。徐先生當時深受蔣介石的信任,權勢熏天,在遭到了這一番痛駡後,沒有惱羞成怒,而是誠心誠意的反省自己的不是,這種胸懷後世似乎再也見不到。但仔細想一想,那個時候,能做到徐先生這一步的,也不是少數。但我更敬佩的還是熊十力,對於這位老人的逸事,我讀了不少。他到老都一直保持著一顆赤子之心。他曾為一個問題和另一個老人扭打起來。那位老人,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們的扭打,被學界傳為美談。他對權勢的蔑視,已經成為空谷足音。他對徐複觀的痛駡,並不僅僅是罵徐複觀,更隱含著一種對權勢的嗤之以鼻,體現了傳統儒者的傲骨。熊十力對徐複觀的訓斥,是長期在國民黨軍隊生活過的徐複觀沒有見過的。這一點,在徐複觀的生命歷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他後來成為一位勇者型的大儒,以道義抗爭權勢,不能不和熊十力的影響有關。在學術上,他和熊十力的另外兩名弟子——唐君毅、牟宗三一起,被稱為"新儒家"。他們和錢穆、張君勱及杜維明一起,共同開闢了儒家的新天地。
十力老人和徐先生都離我們遠去了。雖然我對兩位前輩的學術觀點並不完全贊同,甚至有些觀點還完全相反,但這並不影響我對兩位前輩的敬重。這個社會太需要他們了,不僅僅是他們的學識,更需要的是他們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正義的嚮往!
新疆獨山子二中 833600

小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明朝的明天

明朝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朝代!在極度的君主專制中走向國力的頂峰。他的文化,上可融合儒釋道,出了朱熹、王陽明那樣的聖賢,造就一代講氣節的官僚;下者出現通俗文化,通行三言二拍、四大奇書那樣的小說。中國的修煉傳統,深植於明朝人心裡!

這樣的朝代依舊逃不過歷史的安排,因為明朝的戲已盡了!緣也盡了!世上沒有不散的宴席,新大陸正等著呢。問題是,明朝到底要如何淡出歷史的舞台呢?明朝的亡國史,到底要留給後人甚麼教訓呢?我迫不急待地想知道!

想不到,上天安排了明末出現四個不可思議的昏君,各自具足了愛財、吸毒、昏庸、懶惰、放任、自是、妒忌等等卑劣的性格。如果他們只是布衣,倒也無甚危害,問題是:他們掌握著至高無上的君權,四周陰伏著把持亂政的宦官閹黨。於是,諾大的朝代就在眾臣的紛擾、無奈中,謝幕而去!

袁崇煥崛起了!他遠離家鄉廣東東莞,來到東北。他面對的是戰無不勝努爾哈赤,這個男子漢正領著女真的精兵,橫掃東亞。他連著三次以寡擊眾,大敗明軍。可是,袁崇煥背後卻是腐敗的朝廷,昏君、宦官、奸臣、言官。這些不懂軍事,貪生怕死的長官們,到底是支柱還是敵人呢?袁崇煥死後多年,我們看一看,還真是難下斷論。

聲勢懸殊,這仗到底怎麼打呢?明朝的明天會如何呢?

袁督師崛起

他是一個書生,熟讀詩書。不過,他更多的是豪放的氣質。他就像李白那樣的人物。他當了多年的舉人,考了多次的進士,都落榜了。不過,他胸有大志,只認為是未逢時遇主而已,反而利用赴考途中,遍遊山水,四處遊歷。該他的必然就是他的,萬曆四十七年,他中了進士,隨後便被分派到福建去做知縣。

懷才不遇時,他如何能意氣風發呢?他的一首詩〈下第〉說出了他的心情:「遇主人寧易,逢時我獨難。八千憐客路,三十尚儒冠。」

這首詩用了的「八千」、「三十」兩個數字,其實南宋名將岳飛也用過:「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我不知道袁崇煥是否有意自比於岳飛,不過他們征討女真人的經過,與被構陷的奇冤,竟是如此地相似。不同的是,岳飛是中興名將,面對的是盛極而衰的金國,他直搗黃龍,還我河山;而袁崇煥則是明末的悲劇英雄,面對的是即將入主的大清,他一夫當關,守土有責。

天啟二年正月,他被破格起用,擔任兵部職方主事,用現在的觀點看,就是國防部某單位的文職主官。當時明朝決定守在山海關,袁崇煥卻單騎出城,觀察關內關外。來後,他發出豪語:「予我軍馬錢穀,我一人足守此。」

袁崇煥的性格便是如此,既有本事,又毫不掩蓋他的本事。我想,若說性格決定命運,他的失敗便在於他的性格太衝,觸怒了皇帝。他這種把話說滿了、把事做絕了的習氣,正是他日後冤死的主因。

一夫當關,清人難犯

熹宗繼位後,每天忙於作木工。明朝竟把持在一個流氓出身的宦官-魏忠賢手上。說起這個魏忠賢之禍,唐朝的推背圖早有預言,說十八女鬼亂朝綱。十八女鬼就是「魏」字,指的就是魏的黨羽。

朝政雖糜爛,但是邊關得人,滿清對明朝還是客氣的。可恨的是,明朝荒唐、主帥無能,明朝的態度是退,不是戰,袁崇煥不得勢的情況,滿清人也看在眼裡。朝廷忌憚邊關將領,要錢沒錢,事事牽制,袁崇煥心裡必然有說不出的苦。

經過數年的懦弱,明朝養敵成功,大清已兵健馬肥,兵員達十三萬。天啟六年,努爾哈赤揮軍攻寧遠。明朝主帥高第早已決定棄城,袁崇煥知道,自己只有兵員一萬,不得增援,螳臂如何擋車?

袁崇煥決定死戰了!他把母親與妻子接到城中來,決心與誠意是他最大的力量。這一戰,袁崇煥打破眾人的眼鏡,守住寧遠城。這一仗,提振了明朝的士氣,不過清軍主力卻絲毫未損。

努爾哈赤大敗後不久,便死了!繼位者卻是同樣精明的皇太極。面對這位大清英主,王氣隱隱起於東北,袁崇煥並不輕鬆。

說也奇怪,女真人的索求純粹是經濟性的,他們只希望能保有所佔有關外苦寒之地,希望明朝給予承認。他們自願比明朝低一級,議和的條件只是交換他們需要的物事。不過,大清最後的獲得,竟是政治性的:他成了中國的一個朝代。

熹宗崩,崇禎皇帝繼位,魏忠賢一夥被清理乾淨。明清步入了一個新的局面,清朝和議之聲不斷,袁崇煥也主張一邊和議,一邊在邊關築城、屯田,拉長國防縱深,強化防禦。

可是,朝代越是積弱,就越是愛面子,不顧現實。袁崇煥贊成和議,是因為他對大清知之甚詳,知彼知己,為國設謀。可是一談到和議,人們往往便避開,似乎和議便等於投降,便等於叛國,這頂大帽子,除了袁督師願意頂住,誰敢冒天下之大不諱去承受呢?那麼攻打無力、和談不成,只能不降、不和、不戰,保持漠然,不去面對。

袁崇煥是儒將,風度比外交官都好。他一邊打仗,一邊和敵人書信往返,尋求最大利益。當初寧遠血戰,雙方死傷無數,努爾哈赤退去後,袁遣使,修書一封至努爾哈赤。這就是中國文士的古風,努爾哈赤,乃至皇太極不僅是震懾於袁督師之用兵,更心折於他的氣度。這種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大將,豈是朝中不明邊防,不知兵事的官員所能瞭解於一二的?

我敢說,滿清入關建立朝代,這是他們連想都不敢想的。若不是朝政腐敗,天下大亂,吳三桂開門揖盜,他們說甚麼也難進得來。要不是明朝降將當先鋒,幫著滿清打天下,中國只怕在那時又會陷入戰國之局面。說到頭來,這一切上天都安排著呢!

君臣的矛盾

可笑的是,明廷對滿清是忌憚的,但態度卻是高傲的。皇太極致信袁崇煥求和,照例重申大清之七大恨,信中說,明朝官員到遼東時,自以為中國皇帝是在天上,欺壓弱小部落,他說用兵的理由是:「我們忍無可忍,才起兵反抗!」皇太極給崇禎的信更是謙卑。

此時,崇禎皇帝對這個關外大敵根本不予承認,不予理會。我想,崇禎皇帝不全然是裝強,他知道,只要袁崇煥在,大清是不足為懼的。

一開始,崇禎重新起用袁崇煥,兩人處於蜜月期。袁崇煥向崇禎提出三項基本策略,循序漸進,以克竟全功。他上疏還表示,希望皇帝全力信任、支援,不要聽信朝臣的妒忌之言。皇帝自然滿口答應,還給他蟒袍、玉帶與銀幣,前二者袁崇煥以尚未建功,辭而不受。

崇禎皇帝能夠當上明朝的亡國之君,絕非偶然。他自私、他固執、他妒忌、他狠辣、他小氣、他無能、他缺乏心胸與見識,他缺乏作一位皇帝應有的種種美德,卻在命運的擺弄下當上皇帝。崇禎沒本事卻愛面子,因為他是皇帝,最要命的是,他不相信自己的臣子。

我不禁想:崇禎皇帝內心真正的假想敵或許不是大清,而是袁崇煥。

袁崇煥由紅轉黑,不僅在於他那蠻子的脾氣,更在於他和崇禎之間的心結。他知道,明朝邊關重任,就在他自己身上。我認為,以他的處境,他很難不以岳飛、諸葛亮等人的情況自許、自憐。矛盾的是,他自己越強大,滿清人越怕他。可是,崇禎皇帝也越怕他。在壓制他的力量這一點上,崇禎和皇太極的戰線竟是統一的。

金庸先生寫〈袁崇煥評傳〉時指出,崇禎皇帝殺袁崇煥不是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而是兩人的性格衝突。我深感其然,不過,更多的是,明朝的君臣矛盾,已成為一個結構上的敗因。

袁督師的處境,本就是崇禎的處境,弄到崇禎殺他,只能說是私怨。私怨之下,國難反倒是次要的。皇帝的妒忌下,國家的安危先擺在一邊了。對皇帝而言,亡國是遙遠的,可是眼前讓自己難受的朝臣卻是真實的,袁崇煥是崇禎迫在眼前的敵人。

所謂「叛逆」、「擅殺毛文龍」、「擅主和議」只是藉口,都是不能成立的。真正殺了袁崇煥的法律只有一條:「君要臣死,臣不能不死」。這場荒繆劇來自人性的弱點,妒忌、猜疑與殘忍。

事實上,袁崇煥主張議和時,群臣皆曰不可,這是犯大忌諱的。等到袁死後,崇禎皇帝私底下,卻打算實行袁生前所主張的議和策略。不過為時已晚了。這說明,對滿清,崇禎與袁崇煥是一致的。所不同是,他是皇帝,袁崇煥不懂得如何發自內心地滿足這位少年的君王。

我想,如果袁崇煥能再忍一忍,把個性的鋒稜、尖角磨得圓容些,讓少年皇帝以為都是自己辦成的,過足英主的癮,也許局勢就不至於惡化。例如,他殺毛文龍時,可奏明後再說,皇帝必然不會心懷怨恨。例如,他向皇帝要錢,也可忠心委婉,那麼好講大道理的皇帝,或許就願意妥協。

可是,袁崇煥就是那種硬幹的個性,他文采、武功、韜略都是不世出的人才,唯一缺少的,是修煉、是道家、佛家的出世境界。漢初張良遇圯下老人,先折其銳氣,養其大忍之心。

袁崇煥畢竟少了這種機緣,他不是修道之人,事事便少了超脫的心胸與智慧。於是袁崇煥本事越大、越忠心、越為社稷著想,便越凸顯出皇帝的無能。功高震主,袁崇煥又不急流勇退,下場也就可想而知。

國貧欺良將

袁崇煥行事太直是一個原因。但是,國家財政困難,發生種種末代景象,更是不可忽視的。然而,明朝之積弊並非一朝一夕所致。

他一到邊關,部隊面臨的是欠餉。所謂「皇帝不差餓兵」,沒給錢怎麼打戰呢?明朝財政本來富厚,自從貪財聚斂的神宗皇帝搜刮全國財富以充實「內庫」(皇帝的私人財產),明朝百姓越來越窮,連軍費都積欠不發。

唐朝開國的辦法是行府兵,兵農合一。明朝在邊關也行屯田,希望自給自足。不過,軍費龐大是事實,欠餉不發鬧兵變也是事實。可是,崇禎的性格本來就小氣,此時國家沒錢,他就更斤斤計較了。

他一方面再加稅,另一方面以高道德標準要求,希望將士效法唐朝張巡死守雎陽城時,寧以捕雀、捕鼠充飢的死守精神,鎮守邊關。

這時,國庫雖虛,內庫卻實。袁崇煥眼見欠餉為患,兵變時起。便向皇帝挖肉,要求以內庫支應,發出軍餉。當時百官眾口一詞,都贊成拿出內帑,因為國庫實在沒錢了。

崇禎皇帝固執的個性凸顯出來了,他不認為他應該給錢(事實上,這些錢本來都是百姓的),而是袁崇煥應該待下如父子,那麼屬下必定會懷德而不忍叛。他拿著這種大道理掩蓋自己的自私與小氣,明朝能不亡嗎?他待下如此刻薄,是君父對臣子之義嗎?

說到頭來,成功的方法各有不同,亡國的途徑只有一條。崇禎皇帝太年輕了,他還沒學好如何當皇帝,國家已然處於危急之秋。當一個領導者,是需要具備很大的德,要有大忍之心,能捨,能容。他的肚量必須得大,有幾個意見是不能視之等閒的。其一是時勢或天命;其一是好的部屬;其一便是不可忽視的敵人。形勢大好時要見其隱憂,形勢不佳時要發掘機會,知人善任,肚大能容。這幾個條件,往往見於開朝之主,卻少見於亡國之君。明朝也不例外。

這些事情,崇禎皇帝都不懂。崇禎不是修道人,可是如果他能如先祖一樣,善聽修道人的建議,垂拱而治,不教而化,明朝轉危為安,有何難哉?

如同劉邦能忍,封韓信為王,以攻打項羽。如果崇禎皇帝能忍一忍,放心、放手交給袁崇煥,明朝的邊防便不至潰決。如果他能捨得內庫的私人錢財,甚至減少賦稅,把財政搞到萬曆初年時的情境,大清必懼其聲威,自來臣服。

天意難違

明朝之亡,或許是天意吧!想當年,朱元璋驅逐蒙古人,重振漢家光,他何嘗有什麼學識武功,竟能推翻蒙古的鐵蹄軍。他是皇覺寺的小和尚,竟能使劉伯溫、徐達、常遇春等人心悅誠服,還有一班奇人異士輔助他。這難道不是天意?

朝政日衰,廷臣黨爭於內,大將失意於外,連袁崇煥這樣的將領,尚且在對敵之刻,被皇帝召回,關入牢中,後遭千刀萬剮,含冤而死。這難道不是天意亡明嗎?歷史的巨輪依著宇宙的律動而行,這就是天意啊!

朱元璋建立了君主的極權專制,視廷臣如僕役,要打便打,要殺便殺。有明一朝,幾乎是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化的過程。太祖、成祖英明神武,故一世之英主也,隨後君王江河日下,權臣、宦官把持權柄,為禍不小。神宗初,張居正以大學士掌大權,使明朝國力重振,不過權臣的政治,從此蔓延。

崇禎皇帝之妒忌權臣,其來有自也。太祖破壞了君相的權力均衡,末代的皇帝對權臣的依賴與妒忌,造成了明朝的衰亡。

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換了50個宰相,14個國防部長。他眼見北京即將失守,還在案上寫下:「文臣人人可殺」,他對臣子的恨,可見一斑。於是,皇帝的權力,就在各種稀奇古怪的人心驅使下,葬送整個朝代。

明朝亡於無道

國王的妒忌,袁督師的冤死,豈是偶然的嗎?百年孤寂後,重看歷史,我不禁掩卷思索。歷史似乎重演一遍,然而大多數人只是眼睜睜地看著。

我知道了:明朝之亡,非亡於外族,非亡於昏君,非亡於權臣,乃亡於無道,國無道,於是上下交相亡,明朝謝幕而去矣。

於是,我只能嘆息!
(http://www.dajiyuan.com)

小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嚴定暹老師

後「孫子」者不遺「孫子」

近年來有機會到一些地方與許多朋友分享古人的智慧和經驗,我記得在一個地方開「孫子兵法」的課,班上有一位朋友在美國華爾街做股票經紀人卅餘年,他每次下課後,都會找我聊天,最後一天下課後,他非常興奮的告訴我:

「老師,你知道嗎?你說的這些我早就懂了,而且我早就這麼做了!」當時我心裡有點納悶:既然早就懂了、早就做了,他為什麼快樂?他很快接著說:「今天我終於確定:原來我跟孫子一樣聰明!」

我想,今天在座的朋友,聽完這個課程後一定會發現:原來你跟孫子一樣聰明!

「孫子兵法」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定位是:「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化解兵刃的思考方式。」因為懂得方法就不會兵戎相見,懂得方法就可以化解紛爭。紅塵人世為什麼會有紛爭?是因為沒有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孫子兵法」在談到方法時,絕對不是冷冷冰冰的,而是以通人情為先決條件、前提。

「孫子兵法」「九地篇」講戰場的環境,而特別著重:士兵在戰場上會產生什麼心理反應,所以九地篇說:「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世界文化史上認定中國文化是世界上唯一的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特色是:看重人對事情、環境的影響;認為:人的思考方式、決策,影響一件事情的結果。目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是台灣知名度極高的人,有一個關於張忠謀先生的傳說:張先生擔任工研院董事長時,他管理方式是不講情面,聽說當時工研院的許多所長要向張董事長作簡報前一週,晚上就不著覺,因為簡報稍有差池,張董事長往往令作簡報的人下不了台據說有一次,面對一台臨時故障的投影機,張董事長面無表情的問簡報者:

「你難道沒有料想到它會臨時故障?」

不少人因為承受不了這種「沒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離開。離開之後,有的人飛黃騰達,有的人就此落魄不振。二者的差別是:飛黃騰達的人提到張董事長無不感激萬分,甚至表示從張董事長身上學到很多;而落魄不振的人提到張董事長莫不咬牙切齒,認為自己落到此一地步都是他害的!其實,張董事長代表的只是「挫折、困頓」一個人面對挫折、困頓的態度,影響這個人日後的成敗得失!

張董事長在「自傳」中提到研究所畢業之後考博士班,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又沒考上,「KK當時非常的沮喪、落魄,因為黃種人在美國要是沒有高學歷,真是前途茫茫」,但是卅多年後寫「自傳」,回首前塵,他反而發覺落榜的那一天是他一生幸運的轉捩點,假設他考上博士班,以他的個性就必然可以優異的成績拿到學位,也必然會留校任教,至今不過是一個優秀的教授,不可能成為一個世界上傑出的企業家。

因為落榜,所以他只好就業,因此而開拓了生命的另一片天,開拓台灣電子業的王國。所以我們中國人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面對挫折、失敗,倒底是禍、是福,最後的結果是由人自己來決定,這就是「人文文化」重點。

 

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人文文化的前提就是要瞭解人性。美國有一位管理學者麥考梅特出了一本書,天下雜誌把它翻譯成中文,書名叫作「管理其實很EASY,符合人性的管理就是好的管理」。管理學到了廿一世紀的時候,發展出人性化管理,而二千六百年前的孫子兵法也強調:管理眾人之事的前提是「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中國人文文化的基本思維是認為:人是感情的動物,人的思維、處事常受感情的牽引,因此如何引導感情循正軌而行是人文文化的重點思考。

八十七年三月廿三日,世界EQ理論的創始者,美國學者高曼在台北世貿中心演講,門票一張要一萬二千元,這場演講聽眾爆滿;高曼博士實在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佼佼者,他在高額演講費到手之後,接受記者訪問時說了一段話:到台灣來講EQ真有點尷尬,為什麼呢?因為高曼博士有關EQ的理論,全都來自於中國古老的經典他建議大家要加強EQ的能力應多讀「老子」、「莊子」。

我猜高曼博士大概沒有讀「孫子兵法」因為,「孫子兵法」最看重情緒管理,試想:帶兵作戰,連自己的情緒都不能管理,怎麼能管理眾人的情緒呢?

中國第一策略家、第一兵法家公認是漢代開國三傑之首的張良,劉邦推崇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關於張良有一個見諸史書的傳說:

張良年輕的時,國家被秦始皇消滅,他傾家蕩產雇用一個大力士,欲在博浪沙椎殺秦始皇,卻未得逞,後來被朝廷通緝。張良就隱居於一個小鄉村之中,他每天早上都去散步,有一天經過一座橋的時候,有一位老人坐在橋上,看到張良來,就將自己腳上的鞋子朝橋下丟,然後指著張良說:

「幫我撿上來!」

張良當時很生氣,想揍這個老人,後來想想,不跟老人家計較,就下去把鞋子撿上來。豈知老人又命令張良:

「幫我穿上!」

張良又想揍他,後來想想既然已經撿回來了,就幫他穿上好了,鞋子穿上之後,老人很高興的說:

「孺子可教也!五天以後到這橋上來,我會送你一本書。」

五天以後張良依約前往,老人坐在橋上,看到張良大發脾氣說:

「年輕人跟老頭子約會還會遲到,五天以後再來!」

五天以後張良又去,看到老人又已坐在橋上,又對他發脾氣說:

「五天以後再來!」

五天後,這一次張良半夜就去橋上等,過一會老人來了,看到張良很高興,就說:

「孺子可教!」

然後送張良一本「兵書」。這位老先生在傳張良兵書之前,先磨他性情,原因何在?因為一個人學問再好,如果性情不好,情緒管理的能力不好,有了學問也沒用。

中國人談的「情緒管理」,是「情緒的適當表達」,也就是中庸所說:將喜、怒、哀、樂各種情緒能表達得恰到好處!有一個廣告詞「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就是「情緒管理」「情緒管理」大師高曼博士也說:「情緒管理不是情緒壓抑!」

 

慎怒

孫子兵法在情緒管理方面第一個觀念是「慎怒」。「慎怒不是不發怒」,而是說發怒之先要作一個利害的評估,發怒的效果何在?孟子說:「一怒而天下安」我發了脾氣,大家都聽了,這種脾氣為什麼不發?如果我發完脾氣,大家都當成笑話,沒人理睬,這個脾氣就不必發。

孫子兵法火攻篇說:「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身為領袖,不能說今天心情不好,別人惹到我,就大發脾氣,發動戰爭;做一個將領不能夠因為生氣就打仗,為什麼呢?

因為:「怒可以復喜,慍可以復悅」,我今天發完脾氣,明天遇到高興的事情我還可以高興,但是國家亡了,很難復興;人死了也不能復生,打仗牽扯到多少的人命,所以說不可因為一時的怒氣而隨便打仗!

兵法的原則是「慎戰」,慎戰的前提就是「慎怒」;再者,一個人「怒到最高點」很容易洩底,予敵人可乘之機,在孫子兵法的十二詭道裡面,有一個詭道是:「怒而撓之」,就是藉著激怒敵人而來挫折敵人,我們懂得這個「詭道」就知道:一個有智慧的人是不會亂發脾氣的!

 

不要「洩底」

孫子兵法「情緒管理」方面的第二個觀念是「情理得中」。孫子兵法九變篇:「將有五危: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

孫子認為:身為將領,有五種危險,將領本身被殺、被滅亡,從古至今不出這五種狀況:抱著必死的決心,往往被誘殺;有必生的想法,往往被俘擄;假如很容易動怒,就可以藉激怒他來癱瘓他的戰鬥力;如果他很愛惜美好的名譽,那就可以用「抹黑」的方式處理他;假如軍隊標榜「愛民」的話,那你就用人民去騷擾他。

很多人讀完「孫子兵法」這段話之後,不禁納悶:「孫子兵法」難道是教我們貪生怕死、不要臉?「孫子兵法」的這一段話重點在強調:作為一位將領心態上不可有偏執,應時時刻刻保持「平衡思考」。

這個理論牽涉到一項人情的微妙處現代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做「視網膜效應」,這個學術名詞用白話文來講,就是「心眼」,因為每一個人的眼睛,都是跟著心走!

譬如,有一個少婦懷孕之後,會突然覺得:怎麼滿街都是孕婦啊!她以前都沒有覺得懷孕的人口這麼多,只有自己有這種狀況時,才會發現滿街都是孕婦!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身心狀況會影響他的視線。所以,一位將領如果抱著必死的決心,他的眼睛往往都看到死路,因此很容易被誘殺;如果他有貪生的想法,他的眼睛都往往都投射於逃生之路,很容易被誘捕;假如他很愛發脾氣的時候,就可以藉激怒他而消滅他;假如他極端愛惜名譽,一旦被抹黑,一定到處向人澄清:「我不是這樣子的!」那他什麼事情都不要做了,每天都去為保衛名譽而戰了!

總而言之,一位將領的心思意念一旦曝光,而讓敵人看出來,往往成為敵人攻擊你的利器,包括「廉潔」、「愛民」這些正面的品德。

胡璉將軍所著的「出使越南記」曾提及:國共對抗時,因為國民革命軍標榜「愛民」,中共的軍隊往往將難民擺在軍隊前面,以難民衝散國民革民軍,然後他們正規軍才上來,這就是自己將把柄送給別人。

翻開中國歷史,凡是將領失敗,軍隊覆亡,大概都沒有脫離二千六百年前孫子所說的五大原則,所以孫子強調:「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了解這其中的人情危微,作為一位領導者,一定要長保心態平衡、情理得中可以讓部屬抱持必死的決心,但是,身為將領必得有「死裡求生」的規劃!任何戰爭之發生原都是為了求生,但是,身為將領不可有「倖生」的想法,必得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器度!器量淺狹的人易喜易怒,但是一位管理者須重解決問題的策略,而不是個人情緒的隨意宣洩,自不會輕易動怒!「廉潔」、「愛民」這種美德重在「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過份標榜,往往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正知正見

「孫子兵法」中對於情緒管理的第三個觀念是「正知正見」,「孫子兵法」九變篇有一段話:「屈諸侯者以害,役諸侯者以業,趨諸侯者以利」||這段話的意思是強調:戰爭的致勝關鍵是對敵人心態的掌控。

很多人認為廿世紀最新的戰爭是意識型態的戰爭,這種戰爭型態上古時代有嗎?事實上,「孫子兵法」這段話講的就是意識型態的爭戰,孫子說:要使敵人屈服就是要讓他明白這樣做對他有害;要使敵人趨之若鶩就是要讓他以為這樣做對他有利;至於如何使人甘心樂意的效力?那就是讓他認同他所作所為那是他份所應為之事!

先談「屈諸侯者以害」。就以三國演義的故事與各位分享,研究三國歷史的學者共識:三國演義雖然諸多增添、渲染、比附、穿鑿,但是,演義中種種鋪敘並不背離三國歷史的戰略。

三國演義裡的「空城計」,當諸葛亮擺出空城計的時候,其實司馬懿知道裡面只有二千多人,但是他不敢進去;諸葛亮在城樓彈琴,兩人對看了一下,司馬懿對他的兒子司馬昭說:「(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會弄險,我們還是走吧!」

司馬昭雖然堅持城中無埋伏,司馬懿轉頭就走,為什麼呢?因為,曹操一直不信任司馬懿,司馬懿之所以能重掌軍政大權是因為曹操死後,魏國未有大將,曹丕不得已重用司馬懿,來抵抗諸葛亮;所以司馬懿很清楚,諸葛亮是自己的舞台,消滅諸葛亮就是拆了自己的舞台,自己那裡還有戲唱?這點諸葛亮也非常清楚,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不消滅蜀漢是因為司馬懿在魏國的力量還沒有壯大,還要不斷藉著「攘外」以擴充兵權,因此西城之役擺下空城,讓司馬懿去想想:接近「成功」之後果。而司馬懿面對此情此景「虛擬實境」一番,當下頭腦清楚,馬上撤兵,諸葛亮用的那一招?孫子兵法的「屈諸侯者以害」!

什麼是「趨諸候以利」?古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趨利」是人之天性,日本的大企業曾因為在中國政府之背信而全面從中國大陸撤出,但是不到兩年又全面進入,原因何在?他們還是認為:那個市場有利可圖,即使再艱困,還是捨不得離開啊!這就是「趨諸侯者以利」的當代實證。

現在來談「役諸侯者以業」。佛家所講的「業障」,其實就是出兵法裡「業」的意思,「業」的本義就是大木板,用現代的常用物來比喻,就是「記事本」,一般人會把什麼東西記在記事本?通常都是認為自己該做的事﹑必須做的事、打算做的事,所以「業」的本義就是「自己的事」。

孫子認為:你要差遣人,要讓他做得心甘情願、全力以赴,就要讓他覺得那是他的事,他在做自己的事;現在很多商業行銷都是用這一招,現在有一個鑽石的廣告「美鑽表真情」,鑽石真的能代表真情嗎?有了鑽石真的就不會離婚嗎?但是,這個廣告深入人心的結果,使得很多人在結婚的時候,心甘情願、無怨無尤的用昂貴的金錢去買一粒美鑽,而未必肯用心去經營婚姻。

又如:一到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各大餐廳必然大作廣告,使很多人在這樣的節日若不去吃大餐就會悵然若失!其實,吃大餐與孝心、愛情的關聯性倒底有多大?這都是被商人洗腦,使平常省吃儉用的人在這一天都願意高額消費而沒有怨尤,甚至不敢怨尤,因為,他覺得那是他該作的事!

當我們明白「形為心役」,人的心靈活動對人的行為有多大影響的時候,最重要的情緒管理就是要培養「正知正見」,免得被不良觀念掌控!

「孫子兵法」在中國傳統社會之為「帝王學」,自古是高階領導者治事必讀之經典;而就這一輩管理者而言,因為所處理之事影響層面極廣,所以「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的修養極為重要。

(本文作者服務於國科會)

小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